資訊頻道
什么是教育數字化?專家這樣回答
發(fā)布時間: 2022-11-29
瀏覽量:1849
今年年初,國務院《“十四五”數字經濟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明確提出了深入推進智慧教育的要求。《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》也提出,實施教育數字化戰(zhàn)略行動,積極發(fā)展“互聯網+教育”,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。
教育數字化背景下,2022年上半年,教育部逐步形成了“應用為王、服務至上、連接為先”的工作思路和原則。重點建設了國家智慧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,以基礎教育、職業(yè)教育、高等教育為“三橫”,以德育、智育、體美勞育為“三縱”,構建了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、教師教書育人與備課輔導的平臺、學校辦學治校與合作交流的平臺,形成了面向學生、教師、學校和社會成員的服務格局。同時,通過數據的連接共享,面向教育管理業(yè)務,以實際應用為需求,驅動對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升倉,對地方學校等提供相關的常用服務,并以應用結果反饋教育治理,創(chuàng)新了教育治理新模式,為教育數字化轉型創(chuàng)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。
那么,面對數字化浪潮,我們應該如何把握機遇,促進教育升級迭代,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?一起來看看專家的回答——
楊宗凱(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、武漢理工大學校長):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、辦學模式、管理體制、保障機制等方面創(chuàng)新,推動教育流程再造、結構重組和文化重構,改變教育發(fā)展動力結構,促進教育研究和實踐范式變革,最終實現人的全面、自由、個性化發(fā)展。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數字化轉型更加強調以人為本,圍繞“立德樹人”構建數字化、科學化、終身化教育體系;更加注重應用為王,構建教育新生態(tài),服務差異化教學、個性化學習和精細化管理;更加凸顯技術賦能,促進新興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,助力實現“人人皆學、處處能學、時時可學”的學習型社會。教育數字化戰(zhàn)略行動被列入今年教育部工作重點,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發(fā)展的重要內容,具有重要意義:一是應對數字化發(fā)展大勢,助力培養(yǎng)適應未來社會發(fā)展需要的知識、能力并重的創(chuàng)新型人才;二是破解教育改革發(fā)展難題,通過引領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,加快教育內涵式發(fā)展,促進教育公平、提高教育質量;三是在數字中國和教育強國建設戰(zhàn)略引領下,加快教育行業(yè)全面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是推進教育數字化戰(zhàn)略行動的重要抓手。今年3月正式上線以來,平臺提供基礎教育、職業(yè)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優(yōu)質數字教育資源以及大學生就業(yè)服務,以服務學生全面發(fā)展、服務教師教書育人、服務社會全面進步為基本準則,把教育數字化融入人才培養(yǎng)、教學改革、教育管理和社會服務全過程。秉持需求牽引、應用為王、服務至上、節(jié)約高效等原則,截至7月14日,平臺匯聚了基礎教育課程資源3.4萬條、職業(yè)教育在線精品課6628門、高等教育優(yōu)質課程2.7萬門。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,目前平臺累計上線“互聯網+就業(yè)指導”公益直播課111場,收看人次3.1億。促成優(yōu)質教育資源匯聚,加快教育優(yōu)質均衡發(fā)展。構建有效遴選機制,鼓勵各地區(qū)、學校和教育機構參與優(yōu)質資源開發(fā),促進教育資源跨區(qū)域、跨城鄉(xiāng)、跨學校流轉,尤其為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輸送優(yōu)質資源,有利于縮小區(qū)域、城鄉(xiāng)、校際差距,擴大優(yōu)質資源覆蓋面。例如,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智慧高教平臺,開設“慕課西部行”專欄,通過線上線下結合、虛擬教研室等方式,系統性、專業(yè)化培訓西部優(yōu)秀教師,提高其教學水平和信息化素養(yǎng),帶動西部師資水平整體提升。據教育部統計,截至7月底,該計劃服務于西部725所高校,提供近17萬門慕課及訂制課程服務,幫助西部地區(qū)高校開展混合式教學261萬門次,參與學生超過3.3億人次,有效推進了優(yōu)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。賦能教育教學質量提升,助力形成終身學習體系。平臺全面覆蓋德育、智育、體育、美育和勞動教育,推進建立國家、省、市、縣、校五級貫通的智慧教育體系,把需求和應用擺在突出位置。通過整合各級各類教育平臺入口,匯聚政府、學校和社會優(yōu)質資源,聚焦學生學習、教師教學、學校治理、賦能社會和教育創(chuàng)新五大核心功能,為師生、家長和社會學習者提供“一站式”教育教學服務。值得一提的是,平臺高度關注高校畢業(yè)生就業(yè),通過打造24小時365天“全時化、智能化”平臺,為畢業(yè)生和用人單位提供更優(yōu)質服務。據教育部統計,截至8月底,平臺已匯集各類崗位資源1325萬個,2022屆畢業(yè)生注冊547萬人,用人單位注冊55萬家。增強應對突發(fā)情況能力,打造數字教育中國方案。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開通后,對于進一步提升教育行業(yè)在重大疫情、自然災害等突發(fā)情況下的應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,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,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積極落實“停課不停學”要求,取得顯著成效,為維護全國抗疫大局作出貢獻。同時,我國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、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、世界慕課大會等多個國際交流平臺積極發(fā)聲,通過發(fā)布《慕課發(fā)展北京宣言》等,為教育數字化提供中國經驗,打造中國品牌,貢獻中國智慧。王珠珠(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、原中央電教館館長):我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信息化過程中的一個途徑和方法。數字化轉型變革的不僅是技術,更是思維。只有思維和技術的共同驅動,才能變革組織結構和生態(tài),進而推動教育變革。學校處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地位,但不是孤立的,它是置于物理世界、信息世界、和人際社會之中的,由社會和教育的“數字底座”支撐。在數字化轉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變革中,核心是人才培養(yǎng)和知識貢獻業(yè)務的轉型,主要實踐載體是學校,而主體由教師和學生構成。為什么要把學校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實踐載體?現在的數字化轉型必須要區(qū)域協同推進,一個個學校單獨推進是不行的,但同時也需要學校積極推動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實踐,因此一定要調動學校積極性,注重學校文化氛圍和制度建設,只有把制度和文化與人和技術結合起來的時候,學校才能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實踐載體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有“導航器”和“加速器”。對于學生而言,學習志趣是最重要的“導航器”和“加速器”,學生沒有學習志趣容易產生厭學情緒。而互聯網給了學生一個開闊的視野天地,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暑假推出了《科學家大講堂》,只有讓學生知道和了解更多,才能夠讓他們懂得思考和選擇。對于老師,見識和志趣是驅動在互聯網時代自我發(fā)展的“導航器”和“加速器”。如果沒有見識只看教材和教參,老師就只是一個“教書匠”,甚至可能連“教書匠”都當不好。所以要讓老師知道學校之外、世界是什么樣子,孩子、家庭需要哪些幫助才能成為完善自我知識和能力體系的主動學習者。我認為只有這樣去驅動,數字化變革才能實現。馬濤(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):第一,切實把數字化作為教育改革發(fā)展的重要任務。數字化教育教學的關鍵支點,是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支撐,教育數字化不是簡單的匯聚資源和輔助教學,而是用信息技術對教育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和功能提升,全面推動教育資源數字化和教育數字化治理。進而更新教育理念,變革教育模式,提升治理水平,豐富教育場景。助力破解教育改革發(fā)展難點問題,支撐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體系。第二,切實把應用為王、提質增效、安全運行作為基本取向,真正從一線教學管理以及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(fā),從相關的痛點、難點出發(fā),強化內容、平臺建設和運營服務。堅守安全底線,為廣大師生和管理者提供能用好用的資源、產品和服務。 第三,切實把提升教師信息素養(yǎng)作為重要基礎。我們這一代教師是數字時代的引領者,我們新一代青少年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,只有具備良好信息素養(yǎng)的教師才能勝任數字時代教學與育人的新要求。要在教師職前、職后教育和日常工作的全過程中,以多種方式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、認知能力、應用能力和數字化終身學習能力。第四,切實把邊應用、邊研究、邊改進作為實踐模式,要尊重教育教學規(guī)律和技術迭代發(fā)展規(guī)律,在實踐中發(fā)現問題和不足,引領研究持續(xù)改進,以科學的精神嚴謹的態(tài)度和高度的事業(yè)責任心,穩(wěn)步推動各項改革創(chuàng)新,進一步提升“互聯網+教育”育人的成效,為實現未來教育的美好愿景注入新的動力。趙應生(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):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(fā)展實現教育的數字化轉型,應秉持理性的態(tài)度。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帶來更高的學習效率,可以創(chuàng)造更多的學習機會,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,可以讓優(yōu)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的群體,有利于更好促進教育公平均衡,有效提升教育質量和改進教育的治理。另一方面,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數字化條件下不同地區(qū)、不同群體,由于客觀條件的局限可能形成新的數字鴻溝,在數字鴻溝的基礎上或能導致新的不公平,這種不公平可能比過去的不公平更加難以普查。對于信息化手段的過度依賴可能對師生關系、學生身心健康、校園文化等產生消極的影響。尤其要深刻認識到實現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在課程、教學、管理、評價多個層面進行系統性變革。但教育有其內在的規(guī)律性、穩(wěn)定性,無論數字化轉型如何推進,教和學的方式如何變化,學校的組織形態(tài)如何調整,教育有很多內容都是需要我們始終去堅守的,比如國家屬性、民族屬性、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(fā)展,教育的公益性、和諧的師生關系等等。創(chuàng)新教育服務供給,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深層次的變革,這場變革的影響將是全面的,涉及到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方方面面,幾乎涉及到每一個家庭,涉及到教育行業(yè)發(fā)展相關的各個群體,這個過程中有許多重大課題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,不斷實踐,在探索中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路子。
來源:第八屆“互聯網+教育”創(chuàng)新周、經濟日報
上一篇:雙元制職業(yè)教育遭遇挑戰(zhàn) 德國職教培訓保障路在何方
下一篇:2022年“一帶一路”職業(yè)教育國際研討會召開